纪念“八六海战”胜利58周年,《沧海英雄》再版重印持续传颂麦贤得人民英雄故事

2023-08-06

1965年86日,在我东南沿海发生了一撼中外的六海战斗中,民海麦贤得所在的611号护卫艇机舱中弹,3部主机受损,机电兵均负伤。麦贤得被弹片击中前额,脑和鲜血迸流,失去知觉。麦贤得苏醒后,替他包扎伤口的副指导员让他休息,他却以惊人的毅力站了起来。脑浆和鲜血粘住了他的眼睛不能视物。麦贤得听到前机舱轰鸣声减弱,判断前机舱的机器可能被击中出了故障。他忍着剧痛摸索着来到前机舱,凭着平时练就的“夜老虎”技能,在剧烈摇摆的机舱里仔细地检查管路、阀门。最后,他在几十条管路、数百颗螺丝里摸出一颗拇指大小、被震松的油阀螺丝,用扳手把它拧紧,又用身体顶住移位的波箱。他坚持战三个多小,保战斗中的舰艇恢复了动力,继续前进,痛打敌人,直到把敌舰打沉。


图片6.png

麦贤得、李玉枝夫妇和东海舰队战士们在一起


知名纪实文学作家国梁25年前创作的《沧海英雄——八六海战钢铁战士麦贤得人生纪实》(简称“《沧海英雄》”)真实地还原八六海战著名钢铁战士麦贤得的成长过程和英雄事迹,详尽而生动地描述了八六海战的经过。麦贤得被誉为“钢铁战士”,是全国战斗英雄暨“人民英雄”“八一勋章”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图片5.png

王国梁著作麦贤得事迹系列作品


近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6周年、纪念“八六海战”胜利58周年之际,《沧海英雄——八六海战钢铁战士麦贤得人生纪实》由广东人民版社重印,第六次再版重印,以纪念保疆卫国的著名八六海战和学习以麦贤得为代表的参战指战员的崇高革命精神,为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贡献力量。据悉,《沧海英雄》截至目前已合计出版十多万册,在军内外影响甚大。《沧海英雄》于1999年由解放军长征出版社出版,由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迟浩田题写书名,原中共中央委员、人民海军副司令、八六海战前线指挥孔照年作序。


图片4.png

迟浩田题字


王国梁经过5年跟踪英雄麦贤得及家人、战友的深入采访,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真实全面生动地反映了当年八六海战风云、指战员们打沉美制蒋舰、勇于牺牲,誓死保卫祖国的大无畏精神,尤其是战斗英雄麦贤得身负重伤仍坚持战斗三小时的惊天地泣鬼神的硬骨头精神,以及他受伤后坚持和病魔作斗争的生动故事。


图片3.png

麦贤得事迹海报


2018年7月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人民出版社在北京现代文学馆举办该书作品研讨会,受到全国名家和媒体的高度评价。原中共中央委员、人民海军副司令、八六海战前线指挥孔照年到场致辞,并作为参战老功臣代表之一向北京小学生们现场赠送了《沧海英雄》一书,勉励新一代学习英雄模范的爱国主义精神。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表示,书写自己民族和时代的英雄,是我们当代中国作家的基本任务。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从来就是崇尚英雄,英雄是激励一个民族成长、进步的关键和力量所在。在我们幼小的时候,我们的时代就涌现了雷锋、张思德、麦贤得等英雄,我记得那时候,我们认识的英雄大概就是这么排下来的,麦贤得也是其中一个我们非常熟悉的英雄。《海英雄》是一好书,一部我们后感动和亲的书。在它出了一英雄史、心灵史和成熟史…王梁以平民姿态写英雄,也许是报文学值得倡导一个方向,在我感梁…”


图片2.png

麦贤得与王国梁合影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著海军军旅作家黄传会评《沧海英雄》说,王国梁把这个材料收集得非常全,可以说是麦贤得的一部百科全书;要写麦贤得,所有东西都已经有了,如果再想写麦贤得,很难再超越他了。


图片1.png

《沧海英雄》第六次再版重印


在纪念“八六海战”胜利58周年之际,王国梁拿着最新再版重印的《沧海英雄一一八六战钢士麦贤得人生纪实》说到英雄,首要学英习英的大无畏革精神优秀德,重要的是学习英雄国情怀。麦以能在身重伤中坚持战斗三小时直到胜,就是保家卫国的责任激励他。当前我要学习英麦贤得,是要学习他的爱国情怀,为加强现代化国防建设量。


:         

党史文学物形象的塑

    ——以《沧海英雄——八战钢士麦得人纪实》为例


王国梁


编者按:如何把党史文学中的人物艺术化,使之来于生活,高于生活,形象丰满,令人诚服,从其难度来说,往往不次于纯粹虚构的小说。知名红色家王梁,长期潜心史文创作,积了丰经验。现把他10多年前发史文苑》创作的论文转载,以飨读者。本次表时有修改。

(学网提示:关于文学作品及人物及英雄方面的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关于文学作品发表论文,关于党史文学人物形象的塑造相关论文范文,对写作文学作品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党史文学属于纪实文学,包括党史题材的纪实传记文学及以党史人物为主题创作的影视故事片,等等党史文学与纯粹虚构的小说、故事的根本区别在于,其人物是历史或现实的“真人”,主要事件是“实事”,其艺术形象是历史人物的再现而后者的人物是凭作者的虚构塑造的,虽然有的生活中确有其模型,但也仅仅是艺术形象而已。


文学作品学术论文怎么写


如何把党史文学中的人物艺术化,使之来于生活,高于生活,形象丰满,令人诚服,从其难度来说,往往不次于纯粹虚构的小说本文试从拙著《沧海英雄――战斗英雄麦贤得人生纪实》[1]创作感想人手,谈一些浅陋之见,与同仁和广大读者共勉。


一、要热爱歌颂的人物,积蓄创作的一部正面歌颂人物的党史文学作品


一部正面歌颂人物的党史文学作品,一般来说,正面人物不是领袖人物就是英雄人物,或是品德高尚、高风亮节的人民热爱的人物要把这样的人物写好,写得有血有肉,有情有感,让读者喜欢、热爱,作者首先就应该热爱他这种爱,不是一般的爱,应是酷爱、饱含之爱有了这种爱,你才能把情注入你笔下的人物中去,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沧海英雄》的主人公是全国著名战斗英雄麦贤得和他的妻子李玉枝应该说在我未进入采访创作之前,我只是听过麦贤得的名字和主要事迹而已麦贤得虽然是我饶平的同乡,但从没谋面,“八六”海战时我只是不上10岁的儿童,要说热爱,不如说是对他在“八六”海战头部受重伤、脑髓迸流还坚持战斗三个多小时的英雄行为敬仰更为准确吧。

对人物的感情,只有熟悉,才能激发,才能发展,才能像火山一样,非爆发不可1995年初,我接受创作麦贤得和他妻子李玉枝的报告文学的任务后,约了李玉枝座谈从她的口中,我第一次知道麦贤得是如何从童年就立志磨炼的,是如何在“八六”海战中做出那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的,受伤后是如何以惊人的毅力与伤残作斗争,几十年来不管世事变化,而始终保持英雄本色的也是从她的口中,我第一次知道作为英雄好妻子的李玉枝是如何在众多的求婚者中选择了麦贤得,甘愿把如火的青春献给人民英雄的,几十年来是如何护理照顾好英雄,在许多人不理解的眼光中始终把照顾英雄、恢复英雄的身体健康当成党和人民交给的神圣任务,几十年无怨无悔,创造了一曲震撼人心的人间恋歌的等这―场采访,整整四个多钟头,李玉枝从缓缓的谈吐,渐渐声音哽咽,渐渐泣不成声,泪流满面,而我的泪水也夺眶而出这一场采访,把我对英雄的感情推上一个高峰:作为一个党史工作者,作为一个作家权且说,你不为这样的人著书立传,你要为谁立呢!

于是,我奋笔写出一篇一万多字的报告文学《风雨良缘》,先后在全国8家报刊刊载而后,我又在单位领导支持下,在人民海军的支持下,投入了《沧海英雄》一书的创作我想,这部书的写成,关键是从英雄夫妇的事迹中得到了吧!


二、要去其芜蔓,攫住人物灵魂


写党史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特别是纪传体的记体纪实,往往写的是人物的一生数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历史人物经历的事件浩如烟海,随着你调查采访的深入,往往让你应接不暇,有时还会让你本来清晰的思路变得模糊,让你沉没于事件、情节、细节的海洋之中难以自拔,让你苦闷好长一段时间这是许多同仁的感叹。

因而,当你手头已掌握写作对象一定数量的材料之后,首先应该考虑的,既不是搭构故事,也不是寻找细节,而是寻找人物的闪光点,那些能得到公众认可、感人至深的最闪光点――那是人物的灵魂或叫精神,最值得社会效法的精神境界《沧海英雄》贯穿于全书始终是麦贤得和下卷中的李玉枝这两位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不同麦贤得的一生是硬骨头的一生,伴随着他的童年到现在,李玉枝的性格特点是忍辱负重、无私奉献而麦贤得和李玉枝的高尚灵魂或最感人的精神在哪里呢麦贤得从小思想上向往英雄,行动上学习英雄大无畏的精神,入伍参军自觉接受考验和磨炼,战斗中把自己的生死存亡置于度外,在脑部重伤情况下仍跃起坚守阵地,成为英雄后仍永葆英雄本色,学雷锋做好事俏丽纯朴的李玉枝偏偏放弃众多的求婚者不乏英俊和有地位的小伙子,而偏偏选择一个做了四次脑手术、生活不能自理的一等伤残军人,在婚后一段时间受到社会的冷落和丈夫病态的折磨等这究竟为了什么――“爱国主义精神”!这就是贯穿麦贤得和李玉枝几十年的灵魂的闪光点,也是支持麦贤得为国忘我战斗、李玉枝为国无私奉献的精神支柱!

攫住了这一点,全书就不是无梁之屋了,一切围绕这一主题的事件、细节就像散于一盆的珠子一样被串起来了,而偏离这一主题的材料、事件就显而易见地自然成为枝蔓芜草,即使你不去丢弃它,或是一时不忍丢弃它,它也会在你成书之前,自觉不自觉地被你剪除去《沧海英雄》初稿63万字,出版时浓缩剩53万字而对那些能突出这一灵魂的情节、细节,你就会想方设法从多个角度给予浓墨重彩、精雕细刻,让读者有深刻的印象比如书中第八节《赶小海去》,对麦贤得在捕鱼救小伙伴时脚被牡蛎壳划破一道三寸多长的口子,自己用母亲缝补衣服的针线缝自己的伤口这一情节就用细腻的笔墨写,努力写出感情来《3小时――惊天地而泣鬼神》写麦贤得受伤后坚持战斗的场面,就不惜笔墨,分别从副指导员、艇长、陈文乙及麦贤得本人四个角度来刻画这震憾人心的场面,从而使人们犹如身临其境,口服心服地敬佩麦贤得为保卫祖国而忘我战斗的精神。


三、要根据造就人物性格的客观环境,选择相适应的表现形式


形式为内容服务不管你采取何种写作形式刻画人物,都不过是为了使你笔下的人物更有个性、更加生动而已。

纪实文学作品固有的特性,要求作者要比写虚构性作品花更多的工夫,在大量掌握“真人实事”的基础上,去芜存精,扬长避短,客观反映,详略得当,真正写出一个在社会中人所皆知或者大部所知的人物,使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主要事件熟悉,而许多情节细节陌生,但却是必然、既亲切而又生动的人物来主要来说,必须处理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其一,人物与事件的“实”与“虚”的问题毫无疑问,党史文学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应该是真实的为了弄清其真实性,对一些由于时代的久远,环境的变迁而真相模糊的人物和事件,还要花许多心血反复考证关系着人物命运的大事件如果假了,就会严重削弱作品的可信度,严重影响人物的形象,也影响作者的声誉,这是至关重要的有人问,那围绕人物身边的次要人物和一些平常之事,是不是也非真人实事不可呢这就不一定了,特别是纪实小说,由于它本身体裁的界定,它的可塑性就可强一些纪实学包传记文学,既是“纪实”主要事件、主要人物的绝对真实,如果没有对故事的开展、次要人物、次要情节、环境的渲染作必要的虚构,写出来,哪能波浪起伏、扣人心弦呢?另一面,纪实文学,一般来说,还是以记人叙事为主,按照人物的成长过程、主要事件的脉络来写,多点描写抒情,多点文学色彩就行了,无须太多的虚构。

《沧海英雄》作为纪实,尤其是写全国著名的战斗英雄麦贤得的纪实,在“实”与“虚”的问题上,一度使我陷入困境我常常思考,为什么雷锋、王杰、欧阳海均早已被写成纪实文学了,而海战的战斗英雄麦贤得这块处女地人们却还没有去开垦――我感到其难度就在于这个人物是“活英雄”他本人、他的亲人战友大都健在,你写成传记文学,体细节、可适虚构,但“度”握的虚构的程度如何把握,能否使当事人同意,令读者信服在这个环节上我就始终坚持这个原则大事,小事拘。大的事件、主要人物一个不假,次要人物、细节、则根据人物的性格进行一些合的虚和创,甚至有的情节在发生的人物身上作了大胆的调整最后书稿成了,也让当事人麦贤得、李玉枝、麦贤庆及许多“八六”海战的参加者心悦口服他们有的叹道“这些事,我们当时还不知道呢”比如书中第一章《风雨中诞生》,麦阿记海中遇难一节,历史上实有其事,但整个情节及伍若霞等次要人物就是靠虚构塑造出来的书出版后,洲湾里,人们一一对号入座,都惊叹真有“伍若霞”这么的“家女”一女嫁二夫,麦阿记也分明是家船父女救的。

其二,语言的“雅”与“俗”问题众所周知,一部书,像一座房子,主旨是屋脊,情节是楹柱,而语言即是砖瓦了一部党史文学作品的语言,要选取何种语言风格,则像泥匠在造屋中选择什么规格的泥砖一样,要成一体,要形成风格,建成的屋子才能美观耐看,引人注目。

《沧海英雄》作为一部描绘主人公从出生到成为英雄,成为解放军大校军官这50多年的历程,主人翁又经历了从贫困落后的旧社会渔村,到60年代的人民海军的大学校,再到目前的中国经济特区城市,这环境的重大变化,能否用同一语言风格呢这也使我陷入一段好长的深思之中等因而我又想起泥匠建屋子,外墙里墙的用砖是有区别的,写书也然麦贤得在18岁前生活在既充满乡间情趣又生活贫困的渔村洲湾又是称为“海滨邹鲁”的潮汕平原的一个具有历史底蕴的渔村,潮汕平原丰富多彩的群众语言、民情风俗正是汉语言文学的组成部分鲁迅先生曾说,只有地方性才有民族性,只有民族性才有世界性因而我在麦贤得自从出生到入伍前这三章的10多万字中用的就是这较为通俗易懂而又较为生动活泼、潮汕地方色彩较浓的语言风格,麦贤得参军后到跟李玉枝结婚前这四章中,因是全书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八六海战》和《生死关头》都是十分壮烈的,因而采用的是较凝重、简洁的语言,而下卷,即麦贤得的婚后部分主要生活环境在城镇,主要反映的是麦贤得和李玉枝的特殊爱情和特殊婚姻家庭,因此采取的主要是长句子式而又重在镂刻主人公美丽心灵的较为优美的散文式语言因而看起来,全书似乎语言风格不一,但却能达到“表现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心灵”的目的当然,由于麦贤得、李玉枝生活的环境一段时间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为了客观反映当时的环境,当时人物的对话、环境的描写政治性较浓,也就显得较枯燥了为了避免这一现象,我也作了最大程度的努力比如写至麦贤得在广州住院治疗长达一年之久的手术过程中,一度令我陷入困境,这时没有大事件,就是每天吃药打针、锻炼,做几次手术,用啥语言写都平淡,写不好,往往就让读者读到这里就把书丢了我苦思冥想,终于采用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的日记体的写法写《肖小俏日记》,用一个年轻活泼的女护士日记体的散文语言,把这近5万字的内容完成了,让读者“得到某种审美的愉悦”


参考文献

[1] 王国梁.沧海英雄[M].北京长征出版社,1999,10)。

[2] 何镇邦.英雄的传奇和生活的教科书[N].羊城晚报,1999―10―08。

这篇论文出处责任编辑梅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