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广州市广园西路三元里村。
1840年6月,英国发动对华鸦片战争。次年5月29日,英军劫掠队到三元里一带抢劫、侮辱妇女,三元里附近103乡人民“义愤同赴”,组成反侵略武装抵御英军。5 月30日晨,数千名义勇逼近英军司令部所在的四方炮台,诱敌至牛栏岗,经过一天激战,三元里人民大获全胜。为纪念这一英雄壮举,广州市人民政府于1950年10月在三元里村西门楼的山冈上建起了三元里人民抗英烈士纪念碑,于1961年将当年三元里人民抗英的三元古庙遗址辟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目前,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广州市先烈中路79号,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在广州起义战役中牺牲的烈士而建。
1911年4月27日(农历三月廿九日),孙中山领导下的同盟会为推翻清政府在广州举行武装起义,骨干会员百余人牺牲,起义失败。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冒死收殓烈士遗骸72具,葬于黄花岗。1918年,爱国人士和海外华侨为了纪念这次起义的死难烈士,捐资修建了这座烈士陵园。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加强整治保护,1981年和1986年两次拨款维修,使之浩气重现。1961年黄花岗烈士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被评为羊城新八景之一,名“黄花浩气”。现在这里既是革命纪念地,也是参观游览的名胜景点。
位于广州市恤孤院路3号,2006年在中央、广东省委和广州市委的高度重视下建立。中共三大旧址曾被历史淹埋了70多年。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下,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决定在保持中国共产党政治上、组织上、思想上的独立性的前提下,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共同开展国民革命运动,以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大会正确制定了党的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为中国革命统一战线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对随后大革命高潮的到来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通过翔实的资料、珍贵的文物并借助多媒体视频等高科技手段,对“中共三大召开的历史背景”、“中共三大的召开”、“国共合作的实现”、“中共三大的历史作用和深远影响”作了全面介绍和展示,是弘扬革命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党性教育的重要平台。
位于广州市中山三路较场北面的红花岗,“百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迫害和屠杀,1927年12月11日凌晨,在当时的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以及叶挺、叶剑英、苏兆征、聂荣臻、徐向前领导下,发动了广州起义。由于敌强我弱,起义最终失败,
有5700多名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新中国成立后,广州市政府在当年烈士牺牲的红花岗兴建了这座富有民族风格的烈士陵园。全园总面积18.6公顷,分为纪念瞻仰区—陵区和休憩游览区——园区,有高达 45米的广州起义烈士纪念碑,有景色清幽的叶剑英元帅墓和古朴端庄的四烈士墓,有为纪念举行“刑场上的婚礼”的周文雍、陈铁军烈士而建造的“血祭轩辕亭”,有为纪念广州起义中牺牲的苏联和朝鲜烈士而建造的“中苏人民血谊亭”和“中朝人民血谊亭”。
位于广州市起义路200号,是为纪念1927年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州起义,以广州苏维埃政府——广州公社旧址为馆址建立的纪念性博物馆。馆名由叶剑英于1978年题写。现存文物建筑包括院内大门、中楼(苏维埃政府办公地方)、南楼(警卫连宿舍)、北楼(起义指挥部)、拘留所等,总面积6700 平方米。纪念馆前身是1956年在南楼开辟的广州起义陈列室。1961年旧址被
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成立广州起义纪念馆。2007年,为纪念广州起义爆发80 周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文物局、中共广东省委、中共广州市委联合在纪念馆北楼举办
了“广州起义八十周年陈列展”,以150多件珍贵的文物资料、350多张历史图片,并广泛使用油画、模型以及三维动漫、多媒体视频等高科技手段,完整地展示了广州起义的过程。该展览长期向游客开放。
位于广州市中山四路42号。这是一处红墙黄瓦、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前身为番禺学宫,是明清时期番禺县培养儒生和祭祀孔子的主要场所。1926年5 月至9月,毛泽东同志在这里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古老的番禺学宫成了革命的摇篮。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由毛泽东任所长,教员有萧楚女、彭湃、周恩来、阮啸仙、恽代英、赵自选等,开设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等20门课程。学员来自全国20个省区,共318名,毕业后分赴全国各地进行革命活动,播下了许多革命种子。2005年,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旅游局等定为“百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位于广州市越秀南路89号。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的第一个总部所在地,原为“惠州会馆”,1924年为国民党中央工人总部所在地。1925年5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在广州召开,决定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全总成立后,此处成为大革命时期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中心。旧址为三层楼房,一楼是广州工代会礼堂和办公室,二、三楼是全总礼堂和办公室。1926年在门前两侧修筑“工农运动死难烈士纪念碑”和“廖仲恺先生牺牲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旧址进行修缮并辟为纪念馆,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广州市沿江西路人民桥脚东侧。1925年6月23日,香港罢工工人和广州市的工人、农民、学生、青年军人及其他群众10万余人,在广州举行“上海惨案”追悼大会,会后举行游行示威。14时40分,游行队伍路过沙基西桥时,突然遭到沙面租界英国军警的排枪射击,52人被打死,170余人受重伤,轻伤不计其数,此为骇人听闻的“沙基惨案”。惨案发生后,广州国民政府立即照会英、法等国提出抗议,国民政府决定为烈士举行隆重国葬。1926年6月21日,广州市政府在沙面西桥东侧建立纪念碑,碑上镌刻“毋忘此日”四个字。此后纪念碑又几经拆毁和移址重建。2001 年,依原“毋忘此日”碑之设计图重建于沿江西路人民桥脚东侧。现被列为广州市荔湾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位于广州市水荫路113号,是为纪念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日战役中阵亡将士,于1933年由华侨捐资建成。整座陵园建筑规模宏伟,布局严谨,造型庄重典雅。陵园作为中国近现代人民斗争史的见证,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是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陆军军官学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国共两党都派出了一批重要干部参加领导工作。军校办至第七期,1930年9月迁往南京。师生们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的斗争中,建立铁的纪律,形成了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爱民、不怕牺牲的作风,被称为“黄埔精神”。1924—1927年,共有近800名中共党员在军校或任教官或当学员,他们中一大批成长为党和国家的栋梁。军校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
军校大部分建筑物于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1965年复原,1993年文物部门再次重修,恢复了它的历史原貌。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